在鋼結構施工中,臨時支撐與加固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:
一、臨時支撐的方法:
1. 格構式支撐:
- 由角鋼、槽鋼等桿件組成的格構式柱和桁架結構。
- 具有較高的承載能力和穩(wěn)定性,適用于大跨度和重載的鋼結構施工。
- 例如,在大型鋼結構廠房的安裝過程中,在跨中設置格構式支撐來承擔屋架的自重和施工荷載。
2. 管式支撐:
- 通常采用鋼管作為主要構件。
- 安裝方便,可根據(jù)需要調(diào)整長度和角度。
- 比如在高層鋼結構建筑的施工中,在核心筒與外框架之間設置管式支撐,保證結構在施工過程中的穩(wěn)定性。
3. 千斤頂支撐:
- 利用千斤頂提供頂升力來支撐鋼結構。
- 可以準確調(diào)整支撐高度和受力大小。
- 常用于鋼結構構件的校正和調(diào)整,以及在局部需要提供較大支撐力的部位。
4. 滿堂腳手架支撐:
- 由鋼管和扣件搭建而成的滿堂腳手架。
- 提供大面積的均勻支撐,適用于平面結構的施工。
- 比如在鋼結構樓板的施工中,搭設滿堂腳手架來支撐樓板的模板和鋼筋。
二、加固的方法:
1. 增加構件截面:
- 在原有鋼結構構件的表面焊接或螺栓連接鋼板、型鋼等,增大構件的截面尺寸,提高其承載能力。
- 例如,對于鋼梁強度不足的情況,可以在梁的上下翼緣增加鋼板。
2. 粘貼碳纖維布或鋼板:
- 使用專用的膠粘劑將碳纖維布或鋼板粘貼在鋼結構構件的表面,提高其抗拉強度和剛度。
- 這種方法對結構自重影響較小,施工方便。
- 常用于加固鋼結構柱、梁等受彎構件。
3. 增設支撐或拉桿:
- 在鋼結構框架中增設支撐構件(如柱間支撐、水平支撐)或拉桿,改變結構的受力體系,提高結構的整體穩(wěn)定性。
- 例如,在門式剛架中增設柱間支撐,可以有效提高剛架的抗側移能力。
4. 加強節(jié)點連接:
- 對鋼結構節(jié)點進行加強,如加大節(jié)點板的尺寸、增加焊縫長度和厚度、采用高強螺栓連接等。
- 確保節(jié)點的承載能力不低于構件的承載能力。
5. 預應力加固:
- 通過對鋼結構構件施加預應力,使其產(chǎn)生反向變形,從而提高構件的承載能力和穩(wěn)定性。
- 比如對受拉鋼梁施加預應力,使其在使用階段處于更有利的受力狀態(tài)。
例如,在一個大型體育場館的鋼結構施工中,對于跨度較大的鋼梁,在安裝過程中采用了格構式臨時支撐,并在關鍵部位粘貼碳纖維布進行加固。在施工完成后,拆除臨時支撐,鋼結構的變形和位移均在允許范圍內(nèi),滿足了設計要求。